【优秀学子专访】苏旭:行你所行,无问西东

时间:2022-03-25 作者:农慧玲 刘羽双

午时,温暖的阳光透过树的枝桠投映在大智广场的长椅上,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。我们在这里等待一位学长前来“赴约”,他是蝉联两次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新闻采写大赛第一名的苏旭,就读2019级新闻专业。

不一会儿,一个衣着干净利落的男孩子迎面走来。起初,苏旭略显腼腆,但当提及记者这一词,他却侃侃而谈。

新闻工作者要敢于深入边区

苏旭说:“选择新闻学专业,是因为理想,是要为百姓发声。” 而“说真话,做实事”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。信息时代的到来,新闻工作者通过走访深入山区、走入基层,民众最真实的报道得以纷至沓来。在苏旭的眼里,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不仅仅只是披露社会丑恶,更多是客观且真实如实记录,不需要过多的粉墨渲染就能准确抵达人心。而他理想中记者的样子,是要敢于走到中国发展最落后最薄弱的地方,敢于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脚下的这片国土,用自己的镜头和手中的笔,记录最为真实的中国。他想用自己的方式,来热爱这一中华大地。深山里走过的新闻工作者,为贫穷的人们带来了温暖;灾区里走过的新闻工作者,为受困的人们日夜奔走呼告;战场上走过的新闻工作者,为饱尝发声呐喊呼唤和平……新闻工作者的力量就这样深深引着苏旭。

(采访者供图(右一为苏旭))

勇于挑战才是新闻工作者正确打开方式

苏旭告诉我们,大赛伊始,他并未打算参加。在与吴海涛交谈后才做出参赛的决定,吴海涛说:“如果可以找到好的采访人物想再一次挑战自己,那就去吧”,这令苏旭感动不已。而这时距离参赛截稿的日期所剩无己,苏旭不免陷入纠结“如果再一次选择资历丰富的老师,再次叙述他们的历程,岂不是和我之前的稿子相差无几这样的话,这次参加的意义又是什么?

再三思考后,苏旭决定采访一名普通的学生,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人物不一样的事迹。而眼前的吴海涛,正是最佳人选。可是,接下来采访工作并没有那么顺利,吴海涛并不打算接受采访,在苏旭的软磨硬泡下才勉强点头答应。故事的开头总是曲折的,当苏旭把初稿发给吴海涛时,被吴海涛“劈头盖脸一顿骂”。稿子的质量可想而知,他只能重新结合吴海涛的建议熬了好几个晚上反复修改,终于在比赛最后一天完成并将其发送至主办方邮箱。

没有永远的舒适圈,想成为更好的自己,只有去挑战去迎难而上。

(采访者供图(右一为苏旭同学采访对象))


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

能蝉联两次采写大赛一等奖的苏旭,其文笔素养有目共睹。谈及他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,苏旭只说了两个字:“读书”。

苏旭在高中时期就十分喜欢阅读,常常在晚自习阅读一些课外书和报刊,丰富的阅读量为他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步入大学,他阅读的习惯依然保留,但他更多的是选择阅读新闻和消息的写作技巧方面书籍。此外,苏旭平时还有使用央视移动客户端的习惯,他说:“每一期新闻周刊我都会追,尤其喜欢白岩松。白岩松的新闻评论角度有自己的特点,总能指出事件背后潜在的因素,能够引发受众对社会热点时间进行深度思考,进而发散自己的思维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来提升自己新闻敏感度。”真是个妥妥的“央视迷”。

“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”,写好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多读书,然后去写,继续读书,继续写。朱熹也曾说过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读的书多了,知识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了。

(采访现场)

传统记者要不甘寂寞

有人说这是一个“人人皆是记者”的自媒体时代。随着众多媒体平台的出现,我们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拥有珍贵的第一手新闻资料,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记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。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传统记者的职能及角色转变的思考。

苏旭却坚持自己想要成为的,就是一名传统记者。他认为:“投身新媒体行业的人可能会‘大火’,他们能通过一些短视频获得更多流量。而作为传统记者,输出和接受的信息较为单一,也缺少与受众交流的机会所以,做好一名记者就要不甘寂寞。”他还表示:“从传统记者做起,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坚定的目标,大二的时候的确动摇过,但最后还是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,因为我真的热爱这一行业。”爱因斯坦说过:“对一切来说,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,它远远胜过责任感。”

这一满腔的热忱,是他一直以来不变的初心,在学习新闻学这门专业课后,他更坚定了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这一信念。也许我们还不能成就伟大,但只要这样一往无前的前行,行你所行,无问西东,最后的理想一定能到达。

 

作者:传媒中心 农慧玲 刘羽双